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科学时报】2011-9-7 王忠诚:学风医德人才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1-09-09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王忠诚:学风医德人才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见习记者 吴昊
   

    两盆摆放在书桌上的蝴蝶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3天前,它们成了王忠诚家中的一员。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手交到王老手中的礼物。
    86岁的王忠诚,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和缔造者。

    突然造访
    9月4日,温家宝利用周末看望了王忠诚。
    这一天,王忠诚一如平常,4点半起床、锻炼、看书、看报。前一天,中国工程院给家里来电:明天有领导来访,细节不详。因此,他并没有刻意准备。
    王忠诚所在的天坛医院同样不知情。“以前有领导来看望王老,医院都会组织。这次我们却是事后才知道的。”王忠诚秘书、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伽马刀治疗室主任刘阿力回忆。
    早饭时分,家中电话又至,传递了总理要来的确切消息。
    “当时猜测应该是温总理吧。”王忠诚淡淡的语气仍难掩当时的不平静。
    那刻的猜测,让王忠诚快速思考起来。之前,他写过一封长信给总理,建言我国神经外科人才的培养问题。总理对此有过批示。“该怎样和总理继续谈谈这个问题呢?”
    家人此时也在忙活。想尽量多收拾出一片空间,谁都不知道总理将有多少位随行人员。
    10点20分。等候在门口的王忠诚和女儿见到了快步走来、伸出双手的温家宝总理。进门之后,四手相握,长久没有分开。
    温家宝一行人数很少。随行的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

    关注神经外科发展
    寒暄过后,温家宝问起王忠诚有什么要求。
    “我告诉总理,美国人口3.5亿,有神经外科医生约4000人;中国有13亿人,能达到美国神经外科水平的医生大约也是4000人,相差太远。我们的人才培养速度远远不够。来天坛医院看病的病人,就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有床位。”
    “做神经外科医生很不容易。病人多,需要加班加点,经常一天做两台手术。手术要求高,时间长。甚至有连续26个小时不吃不喝才完成手术的情况。培养一个神经外科大夫真的很难。”
    在交谈中,王忠诚发现,温家宝对我国神经外科的现状都非常清楚。尤其是对人才培养不足、需加强培养力度的问题,温家宝显得非常务实。
    “王老现在有‘地’没有?”温家宝的询问让王忠诚有些没想到。
    “总理思考的就是帮我们落实。甚至提到我们神经外科研究所有没有专门的地皮进行扩建的问题。”王忠诚难掩感动。
    “您的要求,我记住了。”温家宝当场表态。

    意犹未尽
    每天10点准时到达办公室、看片子,身体允许还参加会诊……这是86岁的王忠诚的工作现状。
    “医生要终生学习,同样的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表现不一样。医生的学风、医德都很重要。做医生首先要端正态度,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王忠诚对温家宝谈了从医60年的感悟。
    温家宝表示赞同。
    更让王忠诚没有想到的是,温家宝对科学界的情况非常关注,主动提到科学研究的诚信问题:“总理告诉我,科学界存在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这不实在,非常不应该。”
    时间在热烈的讨论中总是流逝得很快,半个小时的会谈时间渐渐逼近,干勇不得不提醒总理注意时间。
    第二次催促之后,谈话仍意犹未尽。
    无奈时间催人。在叮嘱保重身体、请家人照顾好王老后,温家宝起身话别,相约再一次相见。
    而那两盆静谧的蝴蝶兰,则是这次谈话忠实的见证。
 
《科学时报》 (2011-09-07 A1 要闻)

编者按: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利用周末时间,登门看望三位著名科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叶笃正、师昌绪和王忠诚。这三位老科学家向总理说了什么?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三位老科学家。(本网站注:我院网站只摘取了其中王忠诚院士的专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