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追忆堂

医院概况

追忆堂

忠诚之心 永世长存——追忆我们敬爱的王忠诚院士

作者:本站编辑
字号: + - 14

忠诚之心 永世长存——追忆我们敬爱的王忠诚院士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伽玛刀室     况  匡

  10月10日清晨,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参加了王忠诚院士的追悼会。在庄严肃穆的殡仪馆大厅里,人们胸带白花,步履沉重,在徐徐的哀乐声中,纷纷站在王忠诚院士的遗像前默默哀悼,追思他光辉的一生.回忆与王忠诚院士共事的点点滴滴,他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严谨的医风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王忠诚院士虽然走了,但他用一生谱写的仁心仁术,将永远被我们铭记在心。
王忠诚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医学征程中,始终将神经外科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秉承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他经常说——医生不仅应当具有妙手回春的医术,更要有悬壶济世的仁心。
  一重技术、二中品行,是王忠诚院士大医风范的真实写照。在我有幸与王忠诚院士工作的一段时间里,他身边常聚集一群慕名而来的患者,家属。其中有领导干部、商界名流和医学前辈,但多数还是素昧平生的贫民百姓。对待他们,王忠诚院士从不分高低贵贱,待人接物一视同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要求,挽救了不计其数原本已经奄奄一息、病入膏肓的患者。特别是面对金钱的诱惑,王忠诚院士始终坚持廉洁行医,从不接受患者和家属的馈赠,立下了一不吃请、二不收礼的死规矩,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宗旨。记得有一次,王忠诚院士把一个信封交给我,让我务必交还给患者家属。几经周折后,患者家属终于收回了这个饱含着王忠诚院士普度众生、厚重人爱之心的信封。当病人术后康复出院时,家属紧紧握住王忠诚院士的手,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久久不愿离去。这只是王忠诚院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事例还有许许多多。
  王忠诚院士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他经常说——希望抓紧时间,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为病人多解决点问题。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王忠诚院士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如果说中国神经外科是座大厦,那么大厦的奠基人,也是这座大厦的泥瓦匠,更是这座大厦的守护者。在与王忠诚院士多次的接触中,他谈的永远是业务,嘴边从不离“神经外科”四个字。他像一个“中枢”,指导着学生们将“末梢”勇敢地伸向每个前人没有触及过的领域,从有“生命禁区”之称的脑干,“一触即发”的脑动脉瘤,到颅内巨大肿瘤,再到至今无人起死回生的脊髓内肿瘤,都留下了他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足迹。平日工作中,王忠诚院士非常忙碌,每天要手术、会诊、科研、著书,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还有大量的社会活动。肩负着科研和临床双重领导任务,他以院为家、以所为家,不管刮风下雨,是严寒酷暑,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工作时任劳任怨,手术中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正是通过王忠诚院士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严谨的医风,把健康、快乐、幸福这人生三宝,赠送给了千万个家庭。
王忠诚院士80岁高龄,仍致力于老少边穷地区神经外科事业发展,让更多患者能够在当地得到有效治疗。他经常说——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万颅之魂、华佗再世,是对王忠诚院士精湛医术的最好褒奖。听院里的一些老同志讲: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王忠诚院士每次坐飞机,都要把“腰托”里的说明书拿给安检人员,因为没有人知道,他是靠这个次次要惊动报警器的“腰托”,来对付因多年屈身手术留下的腰椎管狭窄这种职业病,他甚至带着这个痼疾远赴边远的西部讲学、指导手术。记得有一次,王忠诚院士为一个来自贫困农村的病人诊断,当掀开病人被子时,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旁边的大夫护士不由得连连后退,只有王忠诚院士依然平静地为病人做完查体,诊断结束后,将病情向家属做详细交代,并妥善安排其住院,才离开诊室。王忠诚院士经常说:“病人来到医院就医,说明病人对这个医院这个医生的信任,才会把生命托付给我们,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信任,我们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用自己所学,让这种信任得到最好的诠释。虽然我们不是神,但是我们会尽自己所能,去做到最好”。这件事令我至今难忘,使我真正看到了什么是白求恩精神,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泰斗伟业名垂千古,院士风范浩气长存。我们一定不忘王忠院士的谆谆教导,一定不辜负王忠诚院士的殷切希望,继续用他的品格和工作态度为人民服务、为患者解难、为神经外科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