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团队
康复团队
特色专病康复团队简介:
1.类脑智能神经康复团队:
团队带头人:臧大维主任医师
临床方向:(1)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吞咽障碍及平衡障碍的评定与康复;(2)类脑智能神经康复治疗:通过不同设计的康复方案,引导病人的运动意念,识别出运动指令,使病人能自主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适用于神志清楚且生命体征平稳的偏瘫病人;(3)脑机接口认知障碍治疗技术:通过BCI治疗方法,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及记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4)结合类脑智能技术,对脊髓损伤后的病人,应用各种新材料、新手术方法,重建神经网络,使病人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尿便障碍功能重新恢复,并设计个性化神经康复方案及治疗措施,具体可到天坛医院特需会诊中心脑脊髓损伤联合会诊咨询;(5)类脑智能柔性手精细功能的康复治疗;(6)多参数整合类脑智能康复治疗技术,使无法生活自理的病人,能通过外设辅助设施,恢复自主活动。
2.神经内科疾病康复团队:
团队带头人:张玉梅主任医师
临床方向:(1)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功能障碍(运动、平衡、吞咽、感觉、言语、认知、尿便等功能障碍)的评定与康复;(2)脑疾病患者语言能力测评方案和语言康复训练新技术(3)构音障碍、发声障碍装置的研发及应用推广;(4)基于神经脑网络机制的认知、言语障碍评定与康复体系的建立;(5)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碍、营养障碍的诊断、评定与康复。(6)数字化疗法研发及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3. 人工智能神经功能障碍康复团队:
团队带头人:侯慧清主任医师
临床方向:(1)脑卒中、脑肿瘤和颅脑外伤导致的运动、吞咽、感觉、言语、认知等神经功能障碍的人工智能康复评定与治疗;(2)新型神经调控技术对脑卒中及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及运动障碍的治疗;(4)脑机接口融合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对脑卒中、脑肿瘤及颅脑外伤引起的运动及认知障碍的治疗;(5)基于神经脑网络连接机制的运动、认知及言语障碍的新型康复治疗;
4.肌张力障碍诊疗康复团队:
团队带头人:于惠贤副主任医师
临床方向:(1)脑梗死、脑出血、脑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退行性脑部疾患以及免疫性脑部疾病所致肢体肌张力障碍的评定与治疗;(2)脊髓损伤、脊髓炎、痉挛性截瘫所致肌张力障碍的评估与治疗;研究方向:肌张力障碍的肢体运动模式、姿势控制、步态等生物力学研究及神经网络的机制研究。
5.神经外科疾病康复团队:
团队带头人:胡安明副主任医师
临床方向:神经外科疾病综合康复治疗:(1)专注于脑肿瘤术后、脑外伤等神经外科疾病引起的各种功能障碍(如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和认知障碍等)的综合康复治疗;(2)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术后康复方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3)基于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结合运动治疗、言语治疗、吞咽治疗和认知治疗等多种康复技术,为神经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受损神经环路功能重建与康复治疗。
6.智能康复及智慧康复建设团队:
(1)人工智能康复病房的建设(2)康复训练场地的人工智能规范化建设(3)人工智能全自动病人主动康复体验区: 智能全过程监测病人面部及肢体运动特征,制定最优康复方案,反馈调整,自动识别危险因素并采取措施,降低人工参与;(4)人工智能神经康复管理康复学科建设的标准及模式;(5)人工智能神经康复医院-社区-家庭技术体系;
7. 神经源性膀胱诊疗专病门诊
团队带头人:王赵霞博士
临床方向:(1)卒中、外伤后排尿障碍的评估与治疗;(2)脊髓损伤、脊髓炎等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疗及膀胱管理;研究方向:各种原因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发生发展及恢复机制研究。
8. 肌骨疼痛康复专病门诊
团队带头人:刘长彬博士
临床方向:(1)神经系统及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所致的疼痛康复,如神经痛,肩手综合征,肌腱损伤,软骨损伤,肌筋膜疼痛,冻结肩,关节损伤,颈腰痛等康复诊治;(2)肌骨关节损伤、疼痛的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
9.康复治疗师团队
康复科拥有一支30余人的康复治疗师团队,以神经康复为核心发展方向的同时,兼顾心肺康复、重症康复、老年康复、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脊柱脊髓疾病康复及骨科康复等。团队治疗师覆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吞咽治疗、言语治疗、认知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各方向,治疗经验丰富,多次在各类康复大赛中获奖。
10.康复护理团队
团队带头人:尹志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康复科护理团队现有护理人员21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1名,研究生(包括在读)2名。在临床工作中,康复科护理人员始终秉承“临床-康复-护理”衔接的全周期康复理念,为满足患者需求为目标,以康复护士为纽带,以个体化的康复作业为媒介,将康复病房与康复治疗部紧密结合,开展病房延伸康复护理服务,实现患者住院期间24小时不间断康复。并将平衡功能评价纳入跌倒风险评估,将耐心、关心融入日常护理,鼓励患者安全、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特色康复技术:
(1)脑血管病一体化康复与管理技术;
(2)肌肉和骨关节疼痛的体外冲击波治疗技术;
(3)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动态定向牵引技术;
(4)立体定位导航引导的非侵入性脑调控治疗技术;
(5)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和虚拟现实训练等智能康复技术;
(6)三维运动测量与分析技术;
(7)联合肌电-超声定位的肉毒毒素精准注射技术;
(8)吞咽功能的动力学评估与治疗技术;
(9)悬吊训练(S-E-T)技术;
(10)等速肌力评定与训练技术;
(11)神经源性膀胱综合康复护理技术;
(12)吞咽障碍营养支持康复护理技术;
(13)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及认知障碍的迷走神经刺激(VNS)治疗:
大约8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上肢运动障碍及认知障碍,其中50-60%的患者在6个月后仍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认知障碍。目前促进卒中后上肢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还很有限。患者迫切需要更新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迷走神经刺激 (VNS)治疗与运动及认知障碍康复相结合,可以驱动运动皮层在特定任务态时的可塑性。与单独强化康复治疗相比,接受VNS治疗和运动康复结合治疗的患者,上肢及认知功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VNS精准调控与特定运动及认知康复的结合,能产生更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