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科室新闻

技术之刃,何以斩断气道荆棘?

作者:孔颖颖 卜小宁来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字号: + - 14

      在北京天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气道介入中心,经常会面临挑战。当患者因严重气道狭窄导致麻醉评估无法通过,危及后续关键手术时,我们的介入技术便是打开生命通道的钥匙。近期,中心连续成功救治三位极具代表性的复杂病例,彰显了呼吸科在处理极端气道狭窄、保障高风险手术安全领域的领先实力。

31岁的生命如何绽放?

      31岁的王小花(化名),本应绽放青春的光彩,却被结核性左主支气管狭窄牢牢扼住咽喉。当一纸妇科手术的麻醉评估报告赫然写着“全麻高风险,未通过”,她的人生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手术迫在眉睫,麻醉却成致命障碍,狭窄的气道成了横亘在生命前的天堑。面对如此困境,北京天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娟气道介入团队在精密评估后,以毫米级的精准操作实施了高频电刀+球囊扩张术+冷冻冻融术。镜下视野受限、狭窄处脆弱易出血、容错率极低,手术室内气氛凝重,唯有仪器运转的微响。凭借深厚经验与稳定操作,团队成功打通了这条“生命线”。术后评估,她的肺功能显著改善,麻醉及妇科手术顺利完成后,王小花紧握医生的手,哽咽道:“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手术的机会,也是第二次生命。”

昏迷患者如何重获手术生机?

      另一位患者的故事,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他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陷入昏迷,经历了气管插管、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惊险抢救,不幸因气管插管继发严重气管狭窄。当他因继发脑积水急需接受全麻下的脑室-腹腔分流术以挽救神经功能时,麻醉评估再次亮起红灯——狭窄的气道无法保证全麻通气安全,手术被迫搁置!脑积水持续压迫脑组织,时间就是大脑功能,每分每秒的延迟都可能意味着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呼吸介入团队临危受命,气道狭窄段瘢痕坚硬且位置关键,操作风险极高,团队凭借丰富的处理经验,果断气管镜下电刀精确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在狭窄管腔内精细操作,既要有效切开坚韧瘢痕,又要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引发气道壁破裂,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经过紧张而精准的介入治疗,狭窄段被成功扩开,气道通畅性显著改善。麻醉评估顺利通过!脑室-腹腔分流术得以立即实施。术后,随着脑积水的解除,患者神志状况明显好转,为神经功能的进一步康复打开了希望之门。

image.png

十年后癌症患者为何归来?

      十年光阴流转,北京天坛医院呼吸科又迎来了一位“故人”。十年前,他因气促曾在这里确诊了少见的气管腺性囊样癌(一种侵袭性强、易复发的低度恶性肿瘤),经气道内激光、电刀治疗,气促明显减轻。此后,先后在当地医院行放疗、化疗、光动力治疗、气管支架置入术。十年后,当肿瘤再次出现复发迹象,他跨越千里,毫不犹豫地重返北京天坛医院。王娟介入团队面对气道内复杂的病灶,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气道介入方案。“十年了,我信任这里的技术,更信任这里的医生。”患者的话语朴素却重若千钧。

      信任的厚度,由时间、实力与担当共同书写。从改写命运的麻醉破局,到昏迷中打通呼吸之门的接力,再到跨越十年的信任归途——北京天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精湛技术、无畏担当和仁心仁术,在患者最无助、最危急的时刻精准打通“生命通道”,在最漫长的岁月里成为最坚实的依靠。无论是急危重症的即刻干预,复杂手术的麻醉保障,还是难治性疾病的全程管理,这里始终是守护呼吸、点亮希望、创造可能的专业堡垒。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孔颖颖 卜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