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识
【天坛科普】清明时节采野菜,药食同源养生来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木萌发,正是采摘野菜的好时机。野菜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从中医角度来看,许多野菜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功效。下面介绍几种清明时节常见的野菜及其养生作用。
1. 荠菜(荠)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脾、肾经。
功效:清热利湿、止血明目。
食用方法:可做荠菜饺子、荠菜豆腐汤。
中医应用:适用于有口苦,舌苔黄腻,易长痘,脾胃积滞,食欲差等症状的人群,以及高血压,高血脂患者。
2. 蒲公英(黄花地丁)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食用方法:嫩叶凉拌或煮粥,根可泡茶。凉拌及煮粥可用新鲜生蒲公英,口感清爽,最大程度保留营养;泡茶生熟皆可,炒制过的蒲公英可降低寒性,适合脾胃虚寒者。
中医应用:常用于有痤疮,口腔溃疡,咽喉炎,尿黄、尿痛,口苦、易怒等症状的人群,以及高血糖、高血脂患者。
3. 马齿苋(五行草)
性味归经:酸,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食用方法:焯水后凉拌或炒食。
中医应用:对湿热痢疾、湿疹、疖肿、带状疱疹、痔疮出血等有良效。
4. 艾草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食用方法:制作青团或艾叶煮鸡蛋。
中医应用:适用于怕冷、四肢不温、易腹泻、痛经、易感冒、易疲劳的人群。
5. 香椿(椿芽)
性味归经:苦、涩,凉,归肝、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健胃理气。
食用方法:香椿炒鸡蛋或凉拌豆腐。
中医应用:适用于胃胀、食欲差,口苦,舌苔黄腻,风湿关节痛,疖肿病的人群。
注意:亚硝酸盐含量较高,需焯水后食用。
6. 蕨菜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滑肠、降气化痰。
食用方法:焯水后炒肉或凉拌。
中医应用:适合于小便黄赤,大便黏滞,便秘、高血压等人群。
注意:含原蕨苷,不宜大量生食。
7. 野葱(薤白)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食用方法:炒鸡蛋或作调料。
中医应用:常用于胸闷、腹胀、嗳气、消化不良,受凉后胃部冷痛,舌苔白腻、体胖的人群。
采食野菜的注意事项
1. 辨清种类:不认识的野菜勿采,避免误食有毒植物(如毒芹、苍耳)。
2. 采摘环境:避开污染区(公路边、废水旁)。
3. 体质适配:寒性体质少食蒲公英、马齿苋等寒凉野菜;热性体质慎用艾草等温性野菜。
4. 适度食用:多数野菜性味偏颇,过量可能伤脾胃。
清明采野菜,既是传统习俗,也是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别忘了结合自身体质,让野菜助力春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