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常识 >>疾病知识

健康常识

疾病知识

老年性聋:不只是听不见

作者:董佳佳来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字号: + - 14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逐渐出现双耳“听不清,听不见”的情况,这是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的常见表现之一,但长期“听不清,听不见”,可能导致老年人言语交流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孤独感、猜疑感、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可能随着听力下降接踵而至,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听力下降防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公共卫生挑战。

一、什么是老年性聋?

      传统意义上的老年性聋,是指6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双耳对称、缓慢进展的、以高频听力首先受累为主的听力下降和言语识别能力下降。

      不过虽然名为“老年性”,但它并非单纯由年龄增长引起,而是合并耳科疾病、遗传、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慢性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1.高频听力减退:即听不见鸟鸣、电话铃声等高音调声音。2.言语识别率明显下降:表现为“听得见但听不清”,在嘈杂环境中尤为严重。3.伴随多种感官问题:常见合并耳鸣或眩晕。

二、老年性聋除了听不见,对身体还有其他影响吗?

      老年性聋对身体的影响远超听觉范围,就像是一条隐匿的危害链,从听不清发展至认知衰退。

1.社交隔离出现

      老年性聋患者多因交流困难,主动减少社交活动,久而久之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变得多疑、猜忌和自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问题,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2.安全隐患增加

      老年性聋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警告声(如交通工具鸣笛、火警、周围人的提醒声等)的感知能力下降,即使听见,老年人的声源定位能力下降,导致对危险警告信号的方位判断异常,显著增加意外风险。

3.认知衰退加速

      尽管内在联系尚不明确,但老年性聋患者阿尔兹海默症发病率较听力正常老年人显著提高,认知衰退加速明显。

三、老年性聋对生活影响这么大,那有什么方法能早期发现老年性聋吗?

      早期老人听力下降症状尚不明显,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老人的生活习惯,与既往对比来判断老人的听力状况。若是老人有以下表现,那么就得注意了:

1.交流时频繁要求重复或答非所问;

2.接电话时明显侧头或身体前倾;

3.将电视音量调得过高;

4.抱怨耳内阻塞感或持续高调耳鸣。

      对于上诉可疑老年性聋的老年人,我们还有更为专业的筛查方法:

1.HHIE-S量表(5分钟快速问卷)

2.基于固定电话、网络软件或手机App的远程听力筛查

3.纯音测听

      完善相应的检查后,我们便可以知道老年人的听力情况:

image.png 

四、有什么办法能预防老年性聋吗?

      在前文我们提到过,老年性聋并不仅仅是年龄增长引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也提示我们从多方面进行预防。

1.改善生活状态: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远离噪声。

2.加强对全身慢性疾病的管理:控制“三高”,严格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3.规避耳毒性药物:应避免使用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4.噪声防护:远离高强度噪声,必要时使用防护耳塞。

五.如果老年人老年性聋症状明显,应该怎么治疗呢?

      目前尚无明确的方法可以逆转听力老化的进展,但我们可以借助听力辅助器械,帮助老年性聋患者提高听力,改善言语交流情况。

image.png 

1.助听器

      对轻、中度听力下降的老年人,尤其是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率较好者,建议首选助听器作为听力补偿手段。

      不过在佩戴助听器之前,应先请耳鼻咽喉科医师进行专科评估,特别对于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应警惕神经精神问题。未经医学评估的情况下,应避免不恰当使用助听器。

      助听器验配应到专业医疗机构或有资质的助听器验配中心进行。考虑到老人听力下降仍有加重可能,在验配时应留有一定备用增益空间。验配成功后,老人必须亲自试戴,与验配师充分沟通,以期调整至最佳状态。完成验配后还需定期复查,优化调整助听器参数。

2.人工耳蜗

      对于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言语交流的老人,以及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老人,相较于助听器,人工耳蜗可更好地提高言语识别率和理解能力。

      不过,老人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效果个体差异较大,术后应注意复查,定期优化调整参数。

3.老年人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危险吗?

      临床研究显示,老年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麻醉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其他年龄植入者相比没有明显差别。但由于老年患者常伴发其他全身疾病,且衰老引起的身体机能降低程度存在个体差异,老年人之间出现麻醉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概率不等,因此术前、术中的综合评估极为重要。

4.除了上述听力辅助器械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

      对于听力下降的老年人,我们还可以进行听觉康复训练,提高言语识别和交流能力,激发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能力,特别是对于使用了听力辅助器械的老年人,还可加速对人工听觉装置的接受及适应进程。

      对于未使用助听装置的老人:要充分发挥视觉功能,面对面交流,最大限度地利用唇读和肢体语言。同时要充分利用残余听力,对听觉察知、识别、辨别、理解分别进行训练,掌握聆听技巧。

      对于使用助听装置的老人:应在适应佩戴助听装置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训练和听力训练,常用的认知训练方法包括记忆训练、处理速度训练等;听力训练则从听觉察知、识别、辨别、理解四个方面逐步进行。

六、老年性聋,早期干预是关键

      许多老人认为“人老了,听力下降是自然现象,不用治”,这恰恰延误了病情。听力下降就如同视力下降,是需要积极干预的感官障碍。当老年人出现交流困难时,不应简单提高音量,需警惕老年性聋可能。完善专业听力检查,把握干预“黄金期”,配合科学的听觉训练,不仅能使老人重拾交流乐趣,更是守护老人认知健康的重要屏障。

      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应重视老年听力健康,这既是对长辈生活质量的守护,也是为减轻社会负担的准备。从今天开始,关心身边老人的听力世界,别让听力下降成为他们与世界的隔墙。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董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