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研究生教育

科研教学

研究生教育

北京天坛医院2024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招生简章

字号: + - 14

一、学院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简称“北京天坛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座以临床神经科学发展为引领、综合学科全面发展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北京)、国家医学中心(辅导类)承担单位,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中国神经疾病人群防治协作中心、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设在这里。同时,医院还承担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北京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试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建设等改革试点任务。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三级公立医院考核中,医院连续五年位列A+及以上等级。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建立的公立综合医院之一,北京天坛医院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健康服务,形成“医德高尚、精益求精、严谨求实、勤俭廉洁”的医院精神,和“甘于奉献、不怕牺牲,勇于挑战、大胆创新,牢记使命、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医院占地面积18.158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2294万平方米。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强专科、大综合”的功能定位,按照“以疾病为中心”的原则进行科室布局,共设置临床科室67个,编制床位1650张;同时,大力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共有MDT门诊55个,在疾病诊疗特别是疑难疾病诊疗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现“医生围着患者转”,减少患者跑腿。2018年医院整体搬迁到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9号以来,年均服务门急诊患者超过210万人次。

      医院坚持以“打造临床神经科学国家战略力量基地”为战略目标,提出“临床神经学科+X”的学科创新理念,积极构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基础学科”学科分类建设体系,促进全院学科及学科方向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在打造临床神经科学“国家队”的同时,持续提高综合学科发展水平。目前,医院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6个。其中,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神经外科学、神经病学多年蝉联国内学科排行榜榜首,在临床神经学科带动下,影像、重症、分子病理、临床护理、神经肿瘤等学科快速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学科集群。

      聚焦“改变指南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与“改变理论的高质量基础研究”,医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满足重大和疑难复杂疾病临床诊疗需求为导向,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关键核心问题和“卡脖子”技术开展科研攻关。目前,医院在脑血管病、颅脑肿瘤、神经感染免疫基础研究等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临床研究质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胶质瘤研究改写了国际诊疗指南。近5年,医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他重要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社会力量奖30项,多项研究成果先后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The 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杂志》(BMJ)等顶级学术期刊,在临床神经科学的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天坛声音”。

      多年来,医院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并进,发挥人才集聚效应;突出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团队建设,突出青年人才培养,目前拥有两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1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北京学者6名,青年北京学者5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2名,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8名,国自然杰青1名、优青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名,国家级海外人才1名,北京市级海外人才10名。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天坛医院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夯实教育教学工作基础,稳步推进各类教学任务,强化临床医学院功能。目前拥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3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4个,完成首都医科大学8个本科专业的临床教学任务;拥有国家级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别)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医院获批博士生培养点18个,硕士生培养点30个,现有研究生导师2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2人(含青年博导11人)。

二、夏令营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2024年7月23日到京,24日、25日开展活动。

2.活动地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3.活动时长:2天

4.报名专业:超声医学、放射影像学、护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麻醉学、神经病学、外科学(神外)等天坛医院可招生的专业均可报名。

5.入营人数:根据报名情况确定,原则上不超过80人。

6.活动安排: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相结合。线下活动主要包括学科报告会、与导师面对面、与在读研究生交流、医院参观等。线下活动结束后,经导师评估,部分营员可进入到心仪导师研究团队,远程线上参与科学研究。同时,夏令营线下活动结束后,专业将安排部分线上活动,为学生打造优质便捷的交流平台。

7.结营考核:学院将采取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成绩评出“优秀营员”、及“合格营员”。具体考核时间、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选办法等以学院后续通知为准。

三、申请资格

1.全国各高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无任何违法违纪记录;

3.在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本科总成绩年级排名前20%;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成绩550分及以上;

4.有志从事医学及医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科技创新研究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优先。

四、申请材料及申请流程

申请材料要求(各项材料纸质版、电子版各一份),电子版报名时提交,纸质版报到时现场审查。

1.申请时间:即日起-7月4日9:00,逾期视为不申报。

2.申请方式(问卷星链接):https://jiaoyuchu.wjx.cn/vm/Y2YpF26.aspx#

请将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上传到问卷星链接:

(1)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登陆“学信网”在“在线认证”一栏申请办理一个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电子版),下载并打印;电子版:将生成的验证报告电子文件,命名为:“1. 学籍信息”;

(2)照片:本人近期一寸白底彩色身份证版式照片。电子版:照片请使用JPG格式电子文件,命名为:“2.照片”;

(3)专家推荐书:副教授及以上专家推荐书1份(附件1)。电子版生成一份PDF格式的电子文件,命名为:“3.推荐书” ;

(4)本科阶段成绩单及本专业排名证明(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盖章)。电子版:各生成PDF格式的电子文件,命名为:“4.1成绩单,4.2专业排名”;

(5)英语水平证明:生成PDF格式的电子文件,命名为:“5.英语水平”;

(6)其他证明材料:包括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等)。电子版:生成PDF格式的电子文件,如材料较多请建立文件夹,命名为:“6.其他证明材料”。

(7)自荐信:格式不限,可包括简历、为何报考相关学院及专业、未来学习研究计划等。电子版:生成PDF或Word格式的电子文件,命名为“7.自荐信”。

特别说明: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信息务必真实、准确。凡提供虚假信息的,一经查实,取消入营资格。

3.入营资格公示

      申请时间截止后,我院将对申请者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和择优筛选,最终入营的名单与活动时间在我院网页地址发布。未获得入营资格的学生不再另行通知。

      发布网址为:研究生教育-北京天坛医院  https://www.bjtth.org/Html/News/Columns/200243/Index.html

4. 入营确认方式:

      入营名单公示后,各专业会建立夏令营营员微信群。取得入营资格,但由于个人原因不能参加夏令营活动者,务必于入营名单公布后的次日9:00-16:00告知专业老师,不必加入专业微信群,同时应电话联系学院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告知放弃入营。如有放弃入营的同学,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依次递补后续报名同学入营。

五、招生优先政策

      学院将从最终进入夏令营结营考核的营员中,根据考核成绩选拔优秀者授予“优秀营员”称号。优秀营员可在2025年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时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如获得就读学校2025年推免资格,并登陆“教育部推免系统”填报与夏令营结营考核专业相同的志愿(学院、专业、研究方向一致),将由学院优先向学校推荐录取。

      其余营员授予“合格营员”称号,同等条件下优先进入我校2025年推免生预选拔复试。

      如有“优秀营员”放弃资格,学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依次递补“合格营员”为“优秀营员”,也可不进行递补。

六、其他事项

1.住宿费用和交通费用自理,学院免费提供三餐。

2. 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学生必须遵守学院相关规定,按照统一的安排参加各项活动,并注意安全,无故缺席者将被取消营员资格。

3. 入营营员需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营员在夏令营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及因个人行为导致的意外事故,由营员本人或其派出单位承担。

七、联系方式

学院联系人:杜老师、霍老师

学院联系电话:59975878;59978567(工作日9:00—11:00,14:00—16:00)

学院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9号北京天坛医院教学部

 

附件1:首都医科大学2024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专家推荐书.docx

 

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2024年6月26日